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国务院国资委表示,战略性重组的目标是集中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此外,还将鼓励央企加大其他合作。
4月1日,全球首个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在国内发布,标志着钠离子电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据测算,一辆容量在226度的钠离子电池重卡全生命周期至少可以消纳154万度绿电。在供给端,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钠离子电池产线规模估计10GWh左右,处在一个快速上升期。从市场来看,预计到2030年,仅在电动重卡领域,如果按照钠离子电池渗透率10%测算,产值约200亿元。专家表示,钠离子电池一旦规模化量产,对我国锂电的发展也会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4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3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3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13.4点,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1.3%,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有色价格指数涨幅扩大,环比上涨2.2%,反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4月8日,工信部网站发布《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其中提出,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全固态电池、汽车碳足迹等标准体系。开展先进金属、先进非金属、先进高分子等新材料,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能源汽车,特殊行业应用等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低空产业等民用航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重点产品、典型应用、安全等标准研制。加快推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新能源汽车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按照工作台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
4月7日,零跑汽车与禾赛科技正式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后续零跑预计将采购约20万台禾赛ATX激光雷达,覆盖零跑2025年起多款量产车型。作为零跑汽车的独家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将为其提供先进的感知技术支持,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合作迈入全新阶段。
4月8日,长城汽车公告,已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四足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本体软硬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空间等业务领域。长城汽车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将重点发力具身智能底层技术、“车+机器人”场景创新、整车智造升级三大方向,首期合作将围绕“越野车+机器狗”融合,探索装备运输、探险陪伴等场景。
4月8日,兴满物流品牌正式发布。品牌以线上线下超基因旗帜为超级符号,红色代表线上数字力量,黄色象征线下网络资源。兴满物流以城市为单位,采用“智能调度中枢+城市枢纽矩阵”模式,聚合优质专线和物流网络资源,打造“点点直达、点发全国”的高效零担物流网络。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运营,兴满物流致力于降本增效,推动行业升级,助力中国物流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中国零担物流领军者之梦。
4月11日,宁德时代发布消息,4月3日,宁德时代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换电技术研发、政策储备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及场景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近日,顺丰速运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智慧物流装备升级与全球化出海护航。智能物流设备应用与研发方面,打造智慧物流样板间,双方将联合开发适配智慧仓储、无人配送等场景的高端物流设备。无人化场景的探索与应用方面,依托顺丰在民用物流无人机、无人车、自动化分拣等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合力在智能装备制造端的优势,双方将重点布局全流程无人化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预期不断升温,具身智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在2024年也迎来了爆发期。具身智能不仅在外形上模仿人类,更在功能、交互和智能化方面不断突破传统限制,逐步向“人”迈进。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多年沉淀,其核心的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也已取得显著进展。二者在技术原理、算法实现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形成了跨领域的技术共振和供应链协同效应。
一、具身智能起源
自2021年特斯拉在AI Day上首次发布“Optimus”概念以来,具身智能雏形便已初现,从2022年初的概念阶段、2023年的卡位阶段,到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聚焦阶段,具身智能技术每一年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2024年下半年,国内外多家龙头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具身智能”这一核心理念,推动机器人在感知、运动控制和交互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具身智能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高精度、多模态的感知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环境信息;二是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决策系统,支持复杂场景下的自主规划与执行;三是硬件方面,如执行器、灵巧手、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持续升级,这些环节不仅决定了具身智能的性能,更直接关联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和产业估值重塑。2025年或将是具身智能进入量产元年的关键节点,这不仅对机器人产业链带来深远影响,也给传统汽车零部件(汽零)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系统框架上的相似性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系统在系统框架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者都需要借助海量传感器数据,实时构建环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尤其是在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两者更是可以做到“技术共享”。
1.感知系统
自动驾驶依赖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的360度实时监控。具身智能也需要利用视觉、深度传感、触觉以及力传感器等多维数据,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感知。传感器的高精度、实时性和数据融合技术是保证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各类任务的关键。无论是在自动驾驶领域还是在机器人领域,如何在噪声环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低延时性,都是当前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成熟,具身智能的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数百亿元,这也给传感器企业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外,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2.决策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通过算法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依靠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完成场景识别、路径规划与决策执行。具身智能同样需要一个“智能大脑”,其不仅要处理环境感知数据,还要应对动态交互、动作协调以及复杂任务调度。机器人系统需要实现“泛化能力”——即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迅速适应并完成任务。为此,两者在软件架构上都大量借鉴了AI大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通过不断的训练与迭代,提升系统的实时反应和决策能力,其中自动驾驶中的决策算法与具身智能在应对未知环境时所采用的动态规划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高度相似性。
3.数据与算力支持
在数据处理与算力支撑上,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具身智能,均依赖于高性能计算平台和云端数据中心。英伟达、台积电等全球领先的芯片及计算平台厂商均为这两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随着大规模数据采集和训练平台的建立,未来或将有更多基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协同体系出现,这将进一步推动决策系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三、技术架构上的相似性
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整合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构建出详尽的环境三维模型。同样,具身智能在实现精准抓取、动态平衡及人机交互过程中,也需要多模态传感器(包括视觉、深度、力反馈和触觉传感器)的密切协作。如何在嘈杂环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实时进行数据滤波与融合,成为两大领域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
2.实时决策与路径规划
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在于对实时路况数据进行处理,快速计算出最优行驶路径,并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做出及时反应。具身智能在应对复杂人类生活环境时,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两者均致力于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最优决策。双方在算法研发和数据训练方面的交叉合作,将大幅提升整体智能水平。
3.安全冗余与系统稳定性
安全性始终是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系统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冗余设计、实时监控和故障自检,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行车安全。类似地,具身智能在设计过程中也必须考虑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多重冗余,防止因局部故障导致系统失控。两者在硬件冗余、系统监控和故障自恢复方面的共性,为未来智能机器人实现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四、具身智能发展的挑战性
当前,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仍处在快速迭代阶段,硬件方案、软件架构以及传感器融合方法尚未完全收敛。如何在多种技术方案中选择最优路径、实现系统标准化与模块化,仍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不断探索和验证。此外,具身智能的BOM成本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虽然供应链协同和量产规模效应有望逐步降低成本,但短期内大规模推广依然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尤其是在执行器、滚柱丝杠和六维传感器等高精密部件上,成本控制和国产化替代面临巨大压力。在实际应用中,具身智能系统的安全性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一系列安全隐患,而具身智能在与人类直接交互过程中,更需要完善的安全机制和行业标准。目前,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尚未完全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将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总结
在具身智能进入量产的关键节点,其在工业、服务和家庭等多场景的应用将不断拓展,并带动整个智能制造和智慧社会的进程。自动驾驶系统不断成熟的经验也将为具身智能系统提供借鉴,使得智能决策和感知能力得到更大提升。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这两大领域正逐步构建起前所未有的协同生态。
为助力企业抢占绿色包装先机,全国包装技术创新联盟拟于2025年4月23日-25日在上海举办“工业产品绿色去塑包装设计与降本增效、恰好包装策略”培训班,本课程将包装设计与物流环境及产品特性紧密联系,通过分析产品运输所经历的环境及产品自身特点来设计包装,从而避免包装不足而造成产品损坏或包装过度而导致包装成本的升高。相关事项如下:破解包装过度与不足的难题,平衡成本与防护需求;掌握纸浆模塑、蜂窝纸板等替塑材料的核心设计与降本技巧。
来源:互联网
分享:物流技术部 薛晓梦
编辑:朱淳熙
校对:朱 琳
审核:黄晓雷
投稿邮箱:zhuchunxi@sxthl.com
投稿电话:86955666